短信动态
中国移动:三网惠三农
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农村邮政和电信,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
——摘自国家“十一五”规划
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摘自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
国家“十一五”规划和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关乎城乡和谐发展、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工程。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关键时刻,现代农业离不开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信息化的推进,农业经营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离不开通信和信息营销网的搭建。
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国移动通信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握机遇,狠抓落实,着力完善和建设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加快农村移动通信发展,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努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的通信信息服务保障。
早在今年3月,中国移动通信总裁王建宙在河北调研农村信息化时就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有通信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移动通信要充分发挥移动通信企业的优势,积极推进和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中国移动通信助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利用企业自身特点,满足农村地区需求,多角度、多层次的开展相关工作:一是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三是完善农村营销服务网点布局,四是积极支持农村教育、环保等公益事业的发展。
通信网——让农民用得上
在我国广阔的农村地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特别是在中西部偏远农村地区,通信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这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移动通信采用无线网络的方式,可以有效克服偏远地区架设线路的地形障碍,易于实现农村地区有效通信网络覆盖,对于环境条件差、通信线路施工难度大的农村而言,移动通信是解决农民通信难问题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
中国移动通信积极响应中央“三农”政策,经过不懈的努力,已建成一个覆盖范围广、通信质量高、业务品种丰富、服务水平一流的移动通信网络。在2005年年底,中国移动通信的客户达到2.46亿,覆盖人口增加到97%,网络规模和客户规模列全球第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中国移动通信通过“村村通电话”工程建设,极大地增强了偏远农村的通信能力,为农民生产和生活提供了通信保障。
2005年年底举行的“中国移动村通工程总结表彰暨2006年誓师大会”传出消息,中国移动通信已累计投资近90亿元,帮助全国26000多个行政村结束了不通电话的历史,完成国家分配总任务的130%,超额完成5899个目标村,为我国行政村村通率的提高贡献了3.7个百分点。成为承担国家部署的全国村村通电话工程建设的主力军。2006年,中国移动通信继续推动村通工程,力争为全国村通率再贡献0.7个以上百分点。
相对于城市地区,在边远的山区农村建一个基站付出的心血和投入都要高得多,中国移动通信为之付出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在四川,实施村通工程的大军最多时高达6万多人,几百个施工队同时在不同地方的恶劣条件下艰苦施工,有人累病了也有人致残了,还有移动员工以身殉职,留下了永远的壮歌。
当看到饱受信息隔绝之苦的乡亲们通电话后的激动表情,移动的建设者们说,这就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一位长期坚守村通工程建设岗位的中国移动通信员工在村通汇报会上,含着泪水说:“当两河口人民打着横幅‘永远铭记村通、铭记中国移动’的时候,我骄傲!当阿坝巴西群众自发为村通工程修路架桥时,我骄傲!当甘孜西俄罗乡乡亲们自发从四面八方走来围着刚建好的基站跳了三天三夜舞来庆祝时,我骄傲!当2000多个基站屹立在四川6000多个村200多个乡镇时,我骄傲!”
信息网——让农民用得好
长期以来,中国移动通信利用移动通信平台,结合各地农业发展的特点和信息需求,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全国各移动通信企业创造性地开发了“农技信息查询系统”、“农信通”、“移动农网”等方便农民使用、有效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应用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根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中国移动通信将进一步发挥移动通信的优势和特点,更好地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首先,中国移动通信正在搭建优质高效的移动信息化平台,为农业信息化提供新的实现渠道。中国移动通信充分利用移动通信基础网和移动互联网等现有资源,进一步加大无线宽带等接入网建设,以无线与有线结合的方式提供互联网接入能力,增强面向农村地区的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向农村地区提供移动话音业务、数据业务、互联网接入及其它特定应用业务的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
其次,中国移动通信加强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打造“农信通”系列产品,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实惠的信息服务。中国移动通信旗下各省公司与各农业部门开展广泛合作,利用移动方式建设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强面向农村的粮、棉、果、菜、花、畜等农业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强化科技兴农信息、农产品流通信息、农业保障信息、农村百事通信息等综合信息服务,让农民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政策信息、市场信息和供求信息。针对农业生产、农产品供销等整条农业生产链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一整套信息化服务。
再次,中国移动通信还加强农民的信息化培训,帮助解决农民信息技术薄弱的问题,真正实现信息化的下乡、进村、入户。借助日益普及、方便快捷的移动通信传播手段,开展农民信息化普及工程,加快实现农业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同时,中国移动通信计划以短信等形式向农民宣传党的农业政策,加强科技培训,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对农村,中国移动通信是信息化发展的推动力。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在农村地区的建设,使长期以来信息闭塞的乡村打开了通向现代化的信息之路。一片片“信息绿州”呈现在西部农村,陇南的茶叶、新疆的水果、宁夏的枸杞都走出了大山。很多还没有通路、通电的农村地区(如四川凉山州的一些村庄),率先解决了“电话通”问题,信息成为用信息化技术服务“三农”的先行官。
对农业,中国移动通信是产业发展的起博器。中国移动通信通过与当地农、林、渔等政府部门的合作,整合农业信息,提升信息服务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推进了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充分显示了中国移动通信不受地域限制、灵活方便的移动信息专家优势。
对农民,中国移动通信是增收致富的好帮手。通过“农信通”、“农经网”、“气象通”等各类农业信息发布平台,中国移动通信让农民能够随时随地的掌握农业信息。同时,中国移动通信正在建设农村信息平台实现了和农民的双向互动,科学种田、经济商务、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都可以咨询。天气变化、市场价格等农民非常关心的信息的获得以及农民与专家的互动,对于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营销网——让农民用得起
在为农村建设网络过程中,面对着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差别很大的广大农村,如何让农民用得起,成为中国移动通信特别关注的问题。为了落实国家号召,中国移动通信利用自身营销、产品、服务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满足农民通信需求,壮大县域经济,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中国移动通信把县域市场列为发展重点,加大县、乡、镇、村的移动通信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村移动通信发展。一是重视农村地区服务营销体系建设。采取自建、合建、代办代销、电子营销等多种方式,加强农村服务营销网点建设,扩大农村服务营销网辐射范围,逐步落实“一镇一店,一村一人”等要求,力争实现在有网络覆盖的地方就有营销服务网点,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方便快捷地开通、办理各种移动通信业务。二是重视提高农村移动通信营销服务水平。着眼于农村市场深度拓展,将现有通话、短信、彩铃、无线上网等业务,根据农村消费特点进行合理捆绑销售,开发推广适应农村需求的短信咨询、移动气象、移动询价、无线定单、电子农务等服务产品,促进精细农业发展,挖掘增收潜力,为农民开辟一条致富的新途径。同时,针对农民外出打工的特点,开发和提供面向农民工的特色移动通信服务。三是合理确定农村移动通信的服务价格,鼓励农民多用电话。专门为农民定制低价位、方便实用的“农民手机”,降低农民使用移动通信的门槛。此外,中国移动通信决定通过企业的规模发展,有效降低农村移动通信服务价格,使农民花更少的钱就能享受到最好的移动通信服务。
接通大山深处:让农村跟上城市的步伐
国家“十一五”规划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把加强村农基础设施建设当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而农村基础通信建设又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移动通信成为农民生产的帮手、生活的伙伴、致富的桥梁,中国移动通信从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高度,提高认识,积极投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农村, “说话不掉线”、“移动信号好”等观念已深入人心。
加强农村通信网建设,缩小城乡通信差距,是中国移动通信助建新农村的第一步。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通信责无旁贷:中国移动通信正在积极落实党的“三农”政策,继续加强农村地区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把为农村提供基本通信服务与促进农村信息化结合起来,实现服务农村、奉献农村的重要责任。
如今,中国移动通信已经成为全球网络和客户规模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移动通信的客户总数达到2.46亿户,比2004年同期增长约20%;截至目前,建设基站超过19万个,网络已经覆盖数万个偏僻的村庄,网络覆盖人口达到97%;在全国36个重要城市中,中国移动通信的覆盖率平均值为99.86%,网络接通率平均值为98.24%;中国移动通信对全国绝大部分县市、城市商业楼宇、高档住宅小区等重点地区实现网络覆盖,对主要交通干线和旅游风景区基本实现无缝覆盖。GSM国际漫游范围达155个国家和地区, GPRS国际漫游范围达到34个国家和地区。
村通,怎一个“难”字了得
然而,农村地区的通信覆盖还远远不够!多少年来,许多偏远乡村被恶劣的自然条件封存在历史的“信息孤岛”上,通电话成为他们多年的梦。在中国移动通信各级企业看来,村通工程不仅是任务,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据了解,为推进村通工程实施,中国移动通信各级公司层层落实村通工程组织机构,成立“村通工程工作组”,并将村通工程组织机构一直延伸到地市、县分公司。村通工程投资成本高,经济效益低,集团公司准备了专项资金,保障了村通工程网络建设的资金需求,并优先保证村通工程对各种网络设备的需要。
不难想象,相对于城市地区,在边远的山区农村建一个基站付出的心血和投入都要高得多中国移动通信为之付出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感人的故事不胜枚举。中国移动通信四川公司的一位领导算过一笔账:在四川凉山,一块砖从砖窑里出来是2毛钱;拉到基站山脚下是3毛;而用马驮到半山腰就需要半天的时间,增加到1块钱;可是到了马都上不去地方,只有靠建设者们一块块扛上去,那一块砖的成本就是2块钱。在凉山村通工程所建的101个基站中,70%都建在海拔3000多米的山顶,每一块砖、每一个设备都靠人背马拖运上去的。
在四川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平均海拔3000多米,自然条件恶劣,高处严寒缺氧,低处深谷悚人,选择一个合适的基站,十分困难。在为盐源县牦牛山基站选址时,10位工程技术人员突遇大雾冰雹,在海拔5000米的山上迷了路,在原始森林里辗转了一天一夜。当武警战士和当地群众找到他们时,他们已经饥困交迫,奄奄一息。在藏族聚居区,选建基站时,7人被藏獒咬伤,其中2人小腿肌肉被撕下,落下终身残疾。最让人痛心的是,优秀的移动员工李红文同志在村通工程建设过程中以身殉职,给人们留下了永远的壮歌。
基站选址不易,建设更难。在偏远山区,机动车常常无路可行。基站的物资材料接近10吨,只好人背马拖。更多的基站连马都上不去,大件的东西几个人抬,从山脚到山顶,有时候一爬就是好几天。
但是,就是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之下,移动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到去年年底,中国移动通信已累计投资近90亿元,帮助全国26000多个行政村结束了不通电话的历史,完成信息产业部分配给中国移动通信总任务的130%,超额完成了近6000个目标村,为我国行政村村通率的提高贡献了3.7个百分点。中国移动通信已成为承担信息产业部部署的全国村村通电话工程建设的主力军。2006年,中国移动通信将加大投入,继续推动村通工程,再让5000多个偏远地区的行政村的农民能够通过移动电话与外界进行信息沟通,力争为全国村通率再贡献0.7个以上百分点。
撒下了汗水,收获了喜悦
付出总有回报,中国移动通信村通工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认可。
当中国移动通信的村通工程进行到湖南省新晃县米贝乡时,当地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拉着来此进行工程建设的移动员工的手说:“你们来了,我们最欢迎,我们这里几代人不通路、不通电话,现在好了,通了,让我知道外面的世界,开眼了。移动公司记挂我们老百姓,移动公司好呀!感谢移动公司,感谢你们了!”
中国移动通信四川公司的一位长期坚守村通工程岗位的领导在村通汇报会上,含着泪水说:“当两河口人民打着横幅永远铭记村通铭记中国移动的时候,我骄傲!当阿坝巴西群众自发为村通工程修路架桥时,我骄傲!当甘孜西俄罗乡基站开通,乡亲们自发从四面八方走来围着基站跳了三天三夜的舞来庆祝时,我骄傲!当2000多个基站屹立在四川6000多个村200多个乡镇时,我骄傲!”
去年9月,信息产业部王旭东部长在湖南调研时,通过村通工程开通的电话向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总裁王建宙转达了当地百姓的真挚谢意:“隔山隔水不隔音,中国移动最有情!”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常委邱国义在四川考察调研村通工程后评价说,中国移动通信通过解决“三通”问题中的“电话通”,成为用信息化技术服务“三农”的先行官。2005年底,信息产业部在陕西延安召开全国村通工程总结大会,表彰中国移动通信“中国移动勇挑重担、敢打硬仗,承担的任务超过全国总任务的五成。” 今年1月2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致信信息产业部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信中称,中国移动通信“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今年3月在巴塞罗那举行的全球GSM大会上,中国移动通信总裁王建宙在演讲中提到村通工程建设的时候,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国外的同行对中国移动通信在农村地区网络建设所取得的成绩都赞叹不已!
一张张笑脸,一封封感谢信,让中国移动通信的建设者们更加坚定信心:我们要带着对农村、对农民的真情实感来做,村通工程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任务,更是责任;是服务社会的举措,更是助建新农村的实际行动!
接通信息路:让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农业信息化是新时期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实现由传统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离不开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对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在加强农村基础通信设施建设之上的更高层次的工作。
移动通信不受地域限制、灵活方便的特点使其非常适合用于农村信息化的推广。中国移动通信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适应信息工作,为“三农”服务的总体要求,以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努力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不断推进信息服务网络向农村基层延伸,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信息通道、信息平台和信息应用。“移动信息专家”形象得到包括广大农民在内的社会大众的普遍接受。
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推动力
四川境内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川西高原,平均海拔3000多米,面积30余万平方公里,生活着近600万藏、羌、彝等少数民族。这三个州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条件落后,交通十分不便,多数农村没有实现“三通”。然而,就在这些难以通水、通电的偏远农村,中国移动通信的基站耸立在村旁地头。天气预报、农产品信息不间断发到乡亲们的手机上。村民们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农牧业方面的信息。
在巴渝大地“信息脱贫”日趋深入的同时,一片片“信息绿州”呈现在西部农村,陇南的茶叶、新疆的水果、宁夏的枸杞都走出了大山。
在辽宁、在江苏、在河南,在移动信号穿过的广大农村,中国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和提供的服务,让更多的农民对外界不再陌生。他们正越来越像城里人一样,更容易地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
中国移动通信已建设了约19万个基站,信号已经接入到了26000个偏僻的村庄。在平原地区,中国移动通信大约每隔10公里就建立一个基站,这样的距离并不是一条线状的,而是网状的。凭借无与伦比的网络优势,中国移动通信拉近了城乡距离,让信息化的成果接通了高原之颠、大山深处,被人誉为用信息化技术服务“三农”的先行官。
农业产业发展的起博器
光有手机和信号,并不能带来经济效益。要解决农民信息“缺失症”,还需要多方面合作。中国移动通信通过与当地农、林、渔等政府部门的合作,整合农业信息,发挥各自优势,提升信息服务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推进了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不断创新,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也充分显示了中国移动通信不受地域限制、灵活方便的移动信息专家优势。
中国移动通信山东公司为助农民实现农产品流通由“大棚批发”向“现代物流”的升级,超前、全面、快速进行网络基础建设,同时,全方位加强鱼、禽、畜、菜、花、果、粮、棉等现代农业信息资源库建设。如今,山东已在30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10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信息采集点,建立了农机、畜牧、水产等15个专业网及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信息、科技信息等12个大型农业数据库;开发应用了番茄、大樱桃、海水工厂化养鱼等10个农业专家系统;建设了济南、东营等4个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和农业厅信息中心、佳宝乳业等4个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
为改变农村信息落后现状,中国移动通信浙江公司积极推动“信息扶贫,信息下乡,信息进村”工作,组建村级信息网,在专业户中提供异常性天气短信预报、农产品供销信息等,推进全省农村的村务信息化。目前,浙江已经组建了数百个移动信息化乡镇,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一方面解决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缩小了城乡信息化差距;另一方面浙江移动结合当地特点,通过移动公话、短消息定制服务等应用,为农民、渔民和山民提供便利的通信方式和急需的信息资源。
2005年,在厦门市为民办实事项目评选中,由中国移动通信厦门分公司举荐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成为厦门市委、市政府2005年度十大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农村信息服务平台”是中国移动通信厦门分公司利用“移动办公助理”等现有资源,通过语音、短信等信息传播手段,为厦门农村建立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信息服务平台。
农民增收致富的好帮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农民也富裕起来,同享社会进步的成果。增加农民收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的大局,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国移动通信联合地方有关部门推出了一系列着眼于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农业信息方面的平台,如农信通、农讯通、气象通、信息富农工程等。通过这些平台,农民能够随时随地的掌握农业信息,天气、价格等农民非常关心的信息。这对于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河南开封市尉氏县赵楼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自家庭经营,种菜养猪是主业。拿种菜来说,城里需要什么品种,种完了之后卖给谁,哪里好卖,作物有病该打什么药,产前、产中、产后都需要信息指导。去年一条关于芹菜、胡萝卜等蔬菜价格要涨的手机短信息,帮助这个村的蔬菜户,平均增收达10000元。这极大地激发了村里使用信息的积极性,很多农户也纷纷配备上了便宜的手机,定制2元包月的“农信通”短信服务。现在种菜大户阎广礼每天都要回十多条附近农民向他咨询技术问题的短信。
现在,中国移动通信正在建设一个农村信息平台,希望推动农民的信息互动和双向交流。中国移动通信及其下属公司计划联合农科部门、农业经济部门、还有农业服务部门,把这些单位一些专家性信息无偿的提供给这些农民服务。农民遇到的情况不管是科学种田,还是生老病死、教育医疗、子女培养、求职、卖货、经济商务各个方面都可以咨询。
网点建在农民门前 服务送到农民心里
中国的农村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是电信企业新的增长点和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所以无论从国家的角度还是企业的角度,农村市场都是很重要的,但农村通信市场又是一个相对不成熟、充满一定风险的市场,如何能够规避风险,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是各电信运营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中国移动通信在实践中认识到,改善农村通信相对落后的状况,真正把移动电话使用起来是关键。所以,中国移动把县域市场列为发展重点,加大县、乡、镇、村的移动通信服务设施建设力度,铺就了一张高效的营销网络。
网点设到咱家里
在河南省平顶山市远近闻名的“回族手机村”——尚西村,葛老汉拿着新手机兴奋的逢人便说:“俺不用进城办手机就用到了城里人的手机啦!”尚西村村民以回民为主,主要从事屠宰、养殖等工作。中国移动通信为方便村民办理各项业务,除在当地建设了两个营业厅外,还设立了多个代办点。该村目前手机用户已达到520余户,平均每家有两部手机。
中国移动通信在努力提升农村网络覆盖水平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业务受理渠道,努力拓展农村市场。为了让农民更好地享受到中国移动通信的服务,中国移动通信提出了“一县一店、一乡一点、一村一人”的渠道代理服务口号,大力开展农村分销及服务网络建设工程,在“一镇一厅”基础上,已基本上实现“镇镇有营业厅,村村有代办点”,实现了农村服务网点的无缝覆盖。把渠道建到农民的家门口,方便农民使用,让广大农民群众用的上移动网络。仅中国移动通信河南公司实施的“百店、千车、万站”工程,就在当地农村地区增加500多个营业厅,开通1000多个流动服务车,设立10000多个乡村代办点。而通过“千百工程”,中国移动通信西安公司就为被誉为“画乡”的户县(西安八个郊县之一,农业大县,面积1255平方公里,人口56.8万,其中农业人口83.16%)开办了17个自办营业厅和23个移动服务厅,同时还在全县512个自然村设立了移动代办点,从根本上解决了广大农民办理业务和缴费的问题。
于是一批“手机村、手机乡镇”在冰天雪地的黑龙江、在夏日炎炎的海南、在荒凉凄清的大漠孤村、在袅袅炊烟的江南水乡不断涌现出来。据国家统计局数值统计,2000年,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手机4.3部,而到了2004年底,增长到34.7部,2005年底达到40部,5年增长近10倍。这个数字的递增与中国移动通信的贡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手机飞进咱手里
2002年,湖北金泉村村委会前人头攒动,比选村委会主任还热闹。原来今天起村里就能通电话了,中国移动通信放号小组进驻金泉村正式开始受理业务了,这对村里已是一喜。更没想到,预存话费就送手机,还免费给号。村里一下子沸腾了。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地区发展差异大,农村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所限,广大农民支付能力仍然很低。同时农民“三低” (即低组织化程度、低文化程度、低经济承受能力)的特殊性决定了信息终端要多样化、“简易化”,满足易学、经济、可靠等特点。
信息终端可以说是深入推进农村市场拓展的一个瓶颈。为了照顾买不起手机的农民,中国移动通信在各个地区做了一些类似固定公用电话的通信手段,如云南在完成移动通信的覆盖后,推出了一些固定模式的公用电话,公用电话终端由移动无偿提供农村使用。
此外,中国移动通信特别定制了一批适合农村使用的功能简单、成本低廉的手机,便宜的也就300多元一部,并配合推出了“绿色田野计划”,使收入低的农民也能广泛享受到中国移动通信提供的服务;同时,中国移动通信广开思路,通过多种渠道,让农民用上价格便宜的手机。中国移动通信河南公司计划今年再向全省农村投放150万部500元以下、质优价廉的品牌手机,同时准备实施“欢乐1+1”计划,通过结对捐助的方式,发动城市用户为农民朋友捐助旧手机,帮助相对贫困的农民使用手机,河南移动将会对捐助客户给予奖励。
针对广大农民消费者关心的资费问题。中国移动通信通过企业的规模发展,有效降低农村移动通信服务价格,使农民花更少的钱就能享受到最好的移动通信服务。中国移动通信各地分公司根据当地农民需要,适时推出“乡情卡”“基站通”、“小康卡”、“合家欢”、“贺岁卡”、“移动IP商务电话”等一系列的产品,最大限度降低资费,满足农民需求。据悉,河南移动计划今年向广大农民客户提供总额5亿元的话费补贴,进一步方便更多农民用的起手机。
服务送进咱心里
有了优惠的资费和良好的网络,仍不能达到中国移动通信的要求。中国移动通信切实落实“让困难地区的农民享受到国际一流的服务”的承诺,通过“一县一店、一乡一点、一村一人”的渠道代理服务制度将移动的营业厅设到农民的家门口,为农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农民在家门口就解决了手机交费和维修等问题。同时,中国移动通信还适时推出了“短信充值”和“空中充值”业务,进一步解决农民缴费难和小面额缴费的需求,免去了奔波之苦,让农民在村里就享受到了同城里人一样的优质服务。在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中国移动通信河南公司在2005年5.17世界电信日之际向社会郑重承诺:加强农村网络覆盖率,使全省农村网络覆盖率由目前的96% 提高到99.9%;新建1000个以上农村营业网点,确保全省98%以上的乡镇、行政村有营业服务网点,让农民足不出乡就能办理移动业务;加快农村电子服务体系建设,推出空中充值等服务,解决农民缴费难问题,满足小面额缴费的需求。
同时,中国移动通信还借助村通工程为农民送去更多更好的信息服务,让信息切实成为农民生活和发展上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针对不同地区农村和农业的不同发展状态,推出及时方便的信息服务。分别在广东推出“农讯通”、在河南推出“信息富农工程”、在重庆推出“移动农网”、在陕西推出“农信通”、在福建推出“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等。其中在四川推出“农业经济信息网”、2元包月的服务费颇受农民欢迎,仅开通2个月就有20多万户农民客户加盟。
在东部地区,山东的寿光蔬菜集团在中国移动通信山东公司配合下共同开发出国内第一家蔬菜电子拍卖中心——蔬菜日报移动平台系统,该系统包含蔬菜价格、电子拍卖、病虫害防治等众多信息。中国移动通信为广大农民拓出了广阔的市场。而寿光蔬菜集团也成长为集育种、种植、购销和深加工出口于一体的企业,成为全国15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一,年交易量超过15亿公斤。同时,中国移动通信不满足于仅仅给农民送致富的“金钥匙”,进一步完善服务,中国移动通信在江苏涟水推进“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实现县乡、乡乡互联,医疗信息和医疗保障综合信息共享,为农民防病、治病提供服务。
在中部地区,中国移动通信河南公司面向农民开展信息业务达20多项,40万农民成为该公司“农信通”客户,他们可通过手机随时查询天气预告、种植、养殖、加工、市场行情等各类信息,并且可以自主发布供求信息,开展交易活动,改变以往“望天收”、农产品无法即使售出的局面。据悉河南移动计划到年底发展“农信通”用户到320万。
在西部地区,中国移动通信重庆公司推出了“移动农网”短信系统,设立农村市场信息、政策信息、科技信息、劳务信息、食品保健等多个实用栏目,方便了农民获得生产、生活信息,加速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步伐。
针对信息服务在各地农村市场的重要性,中国移动通信拟在2006年建设一个真正的适合农民、带有公益性的通信平台。平台不仅可以指导农民科学种田,还可以为农民提供生老病死、子女求学、教育医疗、求职商务等大量信息。平台采用电话接进的方式,原则是“人工服务为主,信息服务为辅”,接线员把通过在互联网上获取的各种日常知识和信息无偿提供给农民,只收取低廉的通信费用;对于特殊的信息则实行有偿定制。
中国移动通信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和代价让广大农民切实感受到了移动通信对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实际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在中国移动通信不断提升的服务中悄悄前进着。而有9亿农民的中国农村也正给中国移动通信一个广阔的市场前景,中国移动通信的企业发展也会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而奏响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