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专家解读如何构建短信文明?
短信平台报道:现在资讯越来越发达,手机短信已被称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大媒体。但令众多手机用户不胜其烦的是,手机垃圾短信的自由泛滥和肆无忌惮,已经到了让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程度。
古人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面对垃圾短信之痛,谁来当公众的杜康呢?10月21日,记者就此与法律学者郝劲松和社会问题专家张建武进行了探讨。
手机用户的无奈垃圾短信的狂欢
记者:多年前我读过一篇渲染台湾新闻自由的文章,题目叫《媒体的狂欢》。现在手机垃圾短信畅通无阻,是不是也到了狂欢的地步呢?
郝劲松:是的。这篇文章我也读过,印象最深的是实况直播绑架案,说被困在楼上的犯罪嫌疑人居然是依靠电视直播了解警察动向,还有对寻短见跳楼事件的直播,是将悲情事件娱乐化,是对生命的漠视。由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我经常往返北京和太原,也到其他省市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我发现,我走到哪儿,垃圾短信就会跟到哪儿,简直是如影随形。这说明,目前手机传播垃圾短信可以说是恣意妄为,已经到了失控的状态。
张建武:短信既然已经成为一种媒体,又是一种有偿服务,那就不应该是完全无限制的,必须遵循公众能接受的运行规则,没有规则的运行必将会失控。
郝劲松:确实是,信息传播不等于信息泛滥。垃圾短信强加于人,是对公众利益的侵害。
记者:什么是垃圾短信呢?
郝劲松:国家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的解释是,只要手机用户不愿意收到,就可以认定为垃圾短信,进行举报。
张建武:我认为凡用户没有订制过的有广告性质、散布谣言、有悖社会公德的短信,都属于垃圾短信。按性质分,公然兜售黑车、麻醉枪、假发票、假货及诈骗的信息,是违法信息;涉及色情、谣言、商品广告的则是有害信息。
郝劲松:现在最多见的是大量发送的商业类广告信息,构成生活侵扰,应该也在管制之内。
张建武:商业类广告垃圾短信一般都是海量群发,多的时候一天能收到十几条,上班影响工作,中午影响休息,晚上影响睡眠,很是讨厌,却没有办法。看了来气,不看又怕误事。至于那些违法的垃圾信息,不仅污染了社会风气,而且会给公共安全造成危害。
垃圾短信泛滥是利益驱使、监管乏力所致
记者:垃圾短信让手机用户防不胜防,不胜其烦。这样多的垃圾短信,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张建武:据业内知情人透露,短信发送的方式一般有三种:通过互联网、手机,利用群发器进行群发。现在短信群发代理公司很多,发送垃圾短信,是他们主要的生财之道。短信群发器发出短信后,接收用户的手机上有时显示的是手机号,有时显示的是特殊号码,如果把多张卡联网,一小时能发出几万条甚至十几万条短信。
业内知情人还透露,他们之所以能够大量群发短信,是因为他们可以从移动、联通等通信运营商那里批发短信,批发价要比普通短信0.1元的价格低许多。就按一条短信挣2分钱计算,几个小时发送100万条的利润就是2万元!
郝劲松:短信群发以其便捷、费用低、见效快,受到SP和广告主的追捧,通信运营商是坐收渔利,只有消费者倒霉。
张建武:垃圾短信泛滥的原因主要在于,运营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弱化了社会责任。而管理部门在管理上,也存在弱化的问题。现在的垃圾短信绝大多数来自于点对点的发送渠道,有些非法短信群发商会利用短信较为廉价的套餐群发短信,而有些则会购置大量的外地SIM卡,由于长途计费会有一个小时或者两个小时的滞后性,很多商贩就利用这个时间差,通过短信群发器疯狂发送,恶意透支,成本几近为零。"外地卡账户余额与通话费实时计费困难的技术漏洞,使得非法短信群发商恣意妄为,着实让人痛恨。
记者:有没有通过网管发送的垃圾短信呢?
郝劲松:有。据说通过网管发送的垃圾短信,主要来自于"企信通"业务。"企信通"业务本意在于服务大型企业,用于管理员工、通知信息、提供客户服务。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技术和监管的漏洞,比如网站被黑客攻陷之后,就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同时也不能排除有些"企信通"客户受利益驱使滥用这项业务,发送一些垃圾短信。
像治理"牛皮癣"小广告那样治理垃圾短信
记者:"牛皮癣"小广告曾经是城市的痛、百姓心中的痛,现在"牛皮癣"小广告退潮了,垃圾短信不仅转而代之,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
张建武:"牛皮癣"小广告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那时候太原包括全省一些中小城市,从大街小巷到楼体楼道,贴得层层叠叠,到处都是。10年前,太原通过"六项整治",对"牛皮癣"小广告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高压态势,迫使其迅速退潮。受此启发,我们也应该像当年治理"牛皮癣"小广告那样,对垃圾短信痛下杀手。
郝劲松:某种程度上,垃圾短信比"牛皮癣"小广告的危害性更大、渗透力更强、作业面更宽,同时还有较强的隐蔽性,所以治理起来的难度也更大。一方面,许多垃圾短信直接以欺诈为目的,还有部分是赤裸裸的犯罪活动,比如贩卖枪支、假证,介绍色情服务等。另一方面,在五花八门、无所不包的商业短信中,销售楼盘、铺面的广告尤其多,我在山西就经常收到这样的信息。像房地产商这样自降门槛,与垃圾短信为伍的行为,在"牛皮癣"小广告泛滥时是没有的,它使商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信誉大打折扣。
记者:垃圾短信已经成为手机的共生体。某种程度上说,你买了手机的同时,也就买了垃圾短信。垃圾短信屡禁不止,难在何处?
郝劲松: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法律依据滞后。点到点短信是属于个人通信,受法律的保护,电信企业无权事先检查和监控;二是技术防范落后。违规发送的短信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同时有可能是跨地域传播,加大了精确防范、调查取证的难度;三是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一条小小的短消息,会涉及技术、经济、公民权利、社会价值判定等诸多领域,需要公安、工商、新闻、文化、电信等部门联合作战,进行综合治理。
记者:垃圾短信治理难是肯定的,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呢?
郝劲松:一是加强立法。利用短信犯罪的案件不断增加,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专门法规,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短信市场是最根本的解决途径;二是加强监管力度。电信、网络公司应加强管理,明确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同时加大技术投入,对短信息进行充分过滤,对情节恶劣的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不能因无利可图,就无所作为,任其泛滥;三是加强对公民道德素质的教育。引导公民自觉学习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培养公众对不良短信的免疫力,不要因贪图小利而上当受骗,也不要制造、传播垃圾短信。
张建武:最难治的病是找不到病因的病。而垃圾短信的产生,无人不知,只要一发短信,从技术上来说,就能清楚地知道其来源。那为什么难以治理?其实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说到底可能还是利益作祟。像发布公开兜售违禁物品、诈骗类的短信,为什么不能依法惩治?短信的"开关"在运营商,如果加强管理,控制其泛滥不应该是太难的事。作为消费者,要对违法和有害信息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这也是抑制垃圾短信泛滥的有效途径。